白介素6(IL-6)相關專家共識匯總
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
在炎癥反應中,IL-6的升高早于其他細胞因子,也早于CRP和PCT,而且持續(xù)時間長,因此可用來輔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診斷。細菌感染后IL-6水平迅速升高,可在2h達高峰,其升高水平與感染的嚴重程度相一致,但IL-6用來鑒別感染與非感染的特異性不如PCT和CRP。某些非感染狀態(tài)下也可以出現IL-6升高,如手術、創(chuàng)傷、無菌性急性胰腺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IL-6也可用來評價感染嚴重程度和判斷預后,當IL-6>1000μg/mL時提示預后不良。動態(tài)觀察IL-6水平也有助于了解感染性疾病的進展和對治療的反應。
IL-6免疫學檢測方法是臨床常用的檢測方法,由于內毒素和一些細胞因子可能誘導IL-6產生,標本最好采集在無內毒素的試管內,迅速分離血清、冷藏。健康人血清中IL-6含量極低,各地報道的正常參考值因所采用的方法和實驗條件不同而差異較大,因此各實驗室自己正常參考值的確定十分重要。
中國膿毒癥早期預防與阻斷急診專家共識
在細菌感染時IL-6的檢測值明顯升高,且與HBP、SAA等水平呈正相關,可作為感染評估和檢測的常用指標,且其濃度與患者疾病的損傷程度一致。此外,IL-6對于膿毒癥及病情嚴重程度的判定具有重要意義,有研究結果顯示膿毒癥患者血清IL-6水平顯著高于非膿毒癥患者,膿毒性休克患者血清IL-6水平顯著高于非膿毒性休克患者。
對膿毒癥高?;颊咭约翱梢沙霈F全身炎癥反應的患者,應當進行細胞因子篩查,以確定系統(tǒng)炎癥反應綜合征(Systemic inflammatoy response syndrome,SIRS)的狀態(tài)。目前啟動和促進細胞因子風暴的因子并不明確,很多細胞因子都參與到膿毒癥的反應之中。眾多研究認為主要參與SIRS和代償性抗炎反應綜合征(compensatory anti-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, CARS)的因子包括:TNF-α、IL-1、IL-6、IL-12、MIF、sCD74、HMGB-1。有證據顯示,當促炎因子明顯升高或出現炎癥反應失衡時,即應當開始炎癥調控。因此,對于膿毒高危感染患者,應當定期進行細胞因子監(jiān)測(2~4h重復),及時發(fā)現可疑膿毒癥患者。目前醫(yī)院普遍檢測的細胞因子是IL-6。作為IL的一種細胞因子,IL-6主要刺激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增殖、分化并在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反應中起重要作用。
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多發(fā)性骨髓瘤中國血液臨床專家共識(2022年版)
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(CAR-T細胞)治療多發(fā)性骨髓瘤(MM)與其他B細胞腫瘤有相似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(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,CRS)發(fā)生率,超過80%的患者發(fā)生3級及以上血液學毒性和幾乎100%的免疫學毒性。MM患者CAR-T細胞治療后CRS的發(fā)生率可高達90%,其中3~5級CRS發(fā)生率為5%左右。
MM患者CAR-T細胞輸注后需要持續(xù)性監(jiān)測生命體征至CRS癥狀消失,發(fā)生2級或以上CRS時,監(jiān)護直至CRS分級降至≤1級或者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而定。CAR-T細胞輸注后患者應住院觀察,建議至少在醫(yī)院密切監(jiān)測7~14d。發(fā)生CRS時每天進行體格檢查并監(jiān)測血常規(guī)、生化指標和凝血功能、血氣分析、血清C反應蛋白、鐵蛋白、白細胞介素-6等,常規(guī)監(jiān)護下至少每4h評估1次生命體征。
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相關神經系統(tǒng)毒副反應管理中國專家共識(2022年版)
目前已上市的針對CD19、BCMA CAR-T細胞產品治療相關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(immune effector cell- 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,ICANS)發(fā)生率為28%~87%。在兩項套細胞淋巴瘤患者接受CAR-T細胞治療的真實世界研究中,ICANS發(fā)生率均在60%左右。最近研究報道供者來源CD19 CAR-T細胞治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(fā)患者的ICANS發(fā)生率為21%。
ICANS的癥狀和體征通常在CAR-T細胞輸注后第3~6天出現,第7~8天達到高峰,后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改善,持續(xù)2~3周癥狀消失。早期發(fā)生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(CRS)的患者常合并嚴重ICANS。
在ICANS的診斷過程中,全面的神經系統(tǒng)檢查非常重要,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神經系統(tǒng)毒性癥狀表現不典型時。對于CAR-T細胞輸注后所有患者,建議運用CARTOX-10或ICE評分量表,進行每天2次神經系統(tǒng)評估。當患者出現ICANS的臨床表現時,應及時增加評估次數。密切監(jiān)測患者血常規(guī)、血生化、凝血功能、鐵蛋白、細胞因子水平等指標。
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成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國專家共識(2022年版)
難治/復發(fā)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(r/r B-ALL)患者在進行CAR-T細胞輸注時,可能會出現的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寒戰(zhàn)、發(fā)熱,以及罕見的嚴重呼吸抑制、神經毒性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。發(fā)生輸注不良反應后應減慢或暫停輸注CAR-T細胞,再次核查細胞制劑信息。如患者輸注不良反應癥狀不能緩解或持續(xù)加重,應立即停止輸注,如臨床判斷上述輸注不良反應為過敏導致,應立即進行抗過敏治療和搶救,并同時檢測CAR-T細胞制劑和患者外周血病原微生物,對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應蛋白(CRP)、降鈣素原(PCT)、血常規(guī)、細胞因子等炎癥指標進行檢測。
CAR-T細胞回輸后r/r B-ALL患者可能會發(fā)生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(CRS)和其他相關并發(fā)癥,應定期監(jiān)測生命體征、24h出入量、血常規(guī)、凝血功能、肝功能、腎功能、電解質、乳酸脫氫酶(LDH)、CRP、鐵蛋白、細胞因子(IL-6、IFN-γ等)。
血液腫瘤免疫及靶向藥物治療相關性感染預防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(2021年版)
抗體藥物的免疫抑制主要作用機制包括:①抑制B細胞免疫:外周血B細胞的快速及明顯減少,可導致低丙種球蛋白血癥。②抑制T細胞免疫:如抗CD30單抗,通過殺死CD30陽性細胞,誘導免疫失調;通過細胞旁作用,殺傷體內T淋巴細胞(尤其是CD8+細胞),嚴重影響T細胞亞群比例平衡,導致感染發(fā)生。③治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:免疫治療中普遍存在。④合并免疫抑制劑增加感染風險:如PD-1單抗??梢鹈庖咧委熛嚓P不良反應(irAE),后者通常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,這將進一步增加患者對致病做生物的易感性。
分子靶向藥物所導致的感染風險增加是由于其對免疫系統(tǒng)功能的影響,全血細胞計數、肝腎功能和電解質檢查、免疫球蛋白;降鈣素原、C反應蛋白、IL-6等感染相關指標的實驗室檢查對感染診斷有提示意義。
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常態(tài)化防控形勢下急危重癥患者急診預檢分診與救治專家共識
COVID-19重型早期預警指標,如成人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下降、外周血炎癥因子如白介素6(IL-6)、C反應蛋白(CRP)進行性上升、乳酸進行性升高、肺內病變在短期內迅速進展,并不適用于急診重癥分診。
參考文獻
[1] 中華醫(yī)學會急診醫(yī)學分會, 中國醫(yī)師協會急診醫(yī)師分會, 解放軍急救醫(yī)學專業(yè)委員會, 等.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常態(tài)化防控形勢下急危重癥患者急診預檢分診與救治專家共識[J]. 中華急診醫(yī)學雜志, 2022, 31(3): 297-302.
[2] 中國醫(yī)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急診醫(yī)學會, 中華醫(yī)學會急診醫(yī)學分會, 中國醫(yī)師協會急診醫(yī)師分會, 等. 中國膿毒癥早期預防與阻斷急診專家共識[J]. 中華急診醫(yī)學雜志, 2020, 29(7): 885-895.
[3] 中國醫(yī)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業(yè)委員會. 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[J].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, 2017, 40(4): 243-255.
[4] 中國醫(yī)師協會血液科醫(yī)師分會, 中華醫(yī)學會血液學分會.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多發(fā)性骨髓瘤中國血液臨床專家共識(2022年版)[J]. 中華血液學雜志, 2022, 43(4): 265-271.
[5] 中華醫(yī)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, 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(yè)委員會造血干細胞移植與細胞免疫治療學組.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相關神經系統(tǒng)毒副反應管理中國專家共識(2022年版)[J]. 中華血液學雜志, 2022, 43(2): 96-101.
[6] 中華醫(yī)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, 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(yè)委員會造血干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學組.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成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國專家共識(2022年版)[J] . 中華血液學雜志, 2022, 43(2): 89-95.
[7] 中華醫(yī)學會血液學分會感染學組, 中華醫(yī)學會血液學分會淋巴細胞疾病學組,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(CSCO)抗淋巴瘤聯盟. 血液腫瘤免疫及靶向藥物治療相關性感染預防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(2021年版) [J]. 中華血液學雜志, 2021, 42(9): 717-727.

相關產品
